近年来,肇庆各地乡村利用文化长廊、祠堂、酒堂等载体,生动讲述乡村历史故事,展现乡村发展变迁历程,传承乡村文化,记录历史脉搏。近日,记者正常采访了部分乡村,感受他们的历史脉博和文化气息。
近日,端州区睦岗街道大龙社区建成村史长廊,以文化为“墙”,历史入“画”,全方位展现大龙的人文历史。走进大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体广场,崭新的村史长廊坐落其中,墙上图文并茂的展板,详细记载了大龙的由来、历史古迹、文化传承及发展规划等内容,市民游客可以从中感受乡村发展的历史肌理。
“整理村史、建设村史长廊,需要全村上下齐心协力,付诸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大龙社区党总支委员张家丽和记者说,该社区工作人员从收集历史资料与老照片、走访村中老人,到查阅县志和档案、核实信息,再到编排整理资料、实地建设,花费近半年时间,一点点补足村史“拼图”,拼凑出乡村发展的完整面貌。
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部分资料由于年代久远,被白蚁侵蚀,需要求助村中老人,“如大龙社区的由来,就是由老一辈的村民口口相传、我们再进行整理。”张家丽说道,“村民们十分支持我们的工作,有的还提供了老照片,完善有关的资料。”
张家丽介绍,大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体广场是村民主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学生们周末经常来到村史长廊前驻足,通过一张张老照片与生动的小故事,了解家乡历史与民间传统文化,学习先辈们的生活智慧。
从过去的农耕到如今“腾飞”的双龙产业园区,八百年沧海桑田,大龙社区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巨大蝶变,村史长廊则留下了大龙人的奋斗足迹。大龙社区居民唐志芳表示,独具本土特色的历史长廊,不仅让游客了解大龙,也让村里的孩子了解家乡文化,将文化传承变得更通俗易懂、更有传播力。
走进高要区回龙镇赤水塘社区,随处可见镬耳屋、书室、侨胞别墅等极具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穿过古巷,便可到达赤水塘村史馆,在漫步中感受文化沉淀。
“这里原本是我们村的旧祠堂,已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赤水塘社区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馆内展出的多是从前的老物件,如农具、渔具、风柜、脸盆架、对椿、藤夹、腐乳塔等,全面展示了该村的侨乡文化、民俗风情和奋斗历程,是承载许多侨胞情感回忆的“精神家园”。
“赤水塘社区拥有800多年历史,是远近闻名的侨乡,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深厚。”村民吴光华指着古墙上的一块砖说道,“在一百多年前,宋隆水闸还未修建、堤围还未筑起时,洪灾时常常是‘汪洋一片’,前辈们就在墙上的砖头记录洪水的水位线。”记者看到,记录最高的一块砖离地面近两米高,有的砖面上还刻有年份记录。
在赤水塘社区古祠堂门前,还设有村史文化展示区域,记录了赤水塘社区的历史沿革、古建筑和传统工艺,介绍了乡村习俗,讲述乡梓情深。“多年来,侨胞积极帮助家乡发展,每年清明、春节等节日,不少侨胞都会回乡祭祖,赤水塘村史馆和侨史馆保留了珍贵的历史回忆,让侨胞和村里的乡亲能够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和乡村变迁。”吴光华说道。
在高要区,除了祠堂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建筑——酒堂。酒堂是村民议事、摆酒设宴、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高要区累计有1000多间酒堂,分布广泛。近年来,高要区深入挖掘酒堂文化,拓展文明实践精神家园,点亮乡村文明之光。
走进回龙镇松山村文明实践进酒堂示范点,酒堂门前是松山文化长廊,设有村规民约介绍栏、村山村文化墙等,一楼大厅摆放了展现松山村村容村貌变化的图文展板,并利用内部墙体展示村史、门楼、茶果节以及姓氏名人等情况,让酒堂更具文化气息。
酒堂二楼为村民议事、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地方。村民邓叔向记者介绍,该村酒堂已建成近20年,几年前又翻新扩建,打造为开展多彩文化活动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村里的喜事都在酒堂摆酒设宴,春节时全村老人相聚酒堂吃团圆饭,重大节日时村里的舞狮队还会在此表演。平日里,村民们会在酒堂打球、下棋、阅读,成为联结村民情感、传承民间传统文化、赓续红色文化、开展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
“松山村始建于明末,村里有古祠堂、古门楼、古巷等古建筑。近年来,松山村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优美,村子发展慢慢的变好,这些都很值得记录和铭记。”邓叔对村子十分有感情,谈及乡村变化,他的脸上满是喜悦,“村里建起文化长廊、酒堂、文化公园后,不仅是乡村发展历史的见证,也留住了我们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