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乐鱼最新首页登录官方网站!
产品系列

筑牢人才根基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5-11-06 作者: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托辊

产品详情Product details

  “农广校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把知识送到了农民手中。农广校的教学模式,对我们这些生产一线的农民来说,是真正的‘雪中送炭’,让我系统地掌握了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的理论知识。”作为优秀农民学员代表站在发言台上,“时代楷模”、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校长徐淙祥深情地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指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国农民体育协会、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举办,开启了一场以农民为主角,以农民教育培训为核心,以筑牢“三农”人才根基为目标的年度盛会。

  “回想起一路走来的近10年时光,内心感触很多,其中最难忘的,就是农广校的熠熠星光,一直照亮着我的农业追梦路。”从刚返乡时懵懂的新农人到2025年“全国十佳农民”,在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近十年的成长道路上,农广校是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

  “在农广校,我深切体会到,不管是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还是擅长实践的‘田秀才’‘土专家’,都能切合农民实际,聚焦解决我们在创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田淑娴真诚地说。田间课堂、线上课程、拓宽学习、跟踪服务,密切的联系与持续的指导,让她不断接受最新的知识与技能,在专业方面技术、管理才能、市场营销等领域不断精进,培训中结识的同学也成为创业道路上最可靠的伙伴。

  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还有许多像田淑娴这样的学员走进了属于农民自己的课堂。论坛发布的《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63.38万人次,2024—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共培育高素质农民1.1万名,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生力军。

  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在这支人才队伍当中,有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报告》显示,高素质农民队伍相对年轻,平均岁数为45.4岁,36~54岁之间的人数过半,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科学技术人员、大学生村官等新生力量加入高素质农民队伍,占比达49.93%。

  此外,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相比来说较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3.22%;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需求旺盛,16.84%的高素质农民正在接受学历教育,其中接受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占47.52%。高素质农民职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占比分别是64.06%、17.75%。

  2024年,各涉农职业院校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通过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提升技能培训效能等多种措施,大力培养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全国农广校体系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强化办学引导和招生,突出产教融合,推进教学标准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农民和知农爱农实用人才。

  依托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徐淙祥种植的小麦、玉米、大豆连续多年刷新全省单产纪录,被誉为安徽“麦王”。他创办的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也被授予“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层力量,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送到更多农户手上。

  “我虽年过七旬,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决心以基础作起点,以成绩为动力,站稳农民教育培训平台,不断的提高教学、教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科学种粮、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强校企联合,带领新一代新农人一起把粮食种得更好,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成色更足。”徐淙祥说。

  这些年,从农广校走出的学员在各自的领域里丰满羽翼,成为可以独当一面、带动一方的“领头雁”,引领周边农户一起发展。《报告》显示,70.47%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是给周边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农产品。除此以外还有28.09%的高素质农民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或奖励;18.09%的高素质农民担任村干部;5.28%的担任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在本次论坛上,这些优秀的高素质农民代表也纷纷走上了舞台展现风采。在以“同心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第六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上,来自黑龙江、云南、河南、山东、新疆、湖北、陕西、河北等地的8名宣讲员围绕四个主题作了精彩宣讲。

  他们中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农文旅融合的带头人,有以“共富账本”诠释政策红利的少数民族基层干部代表,有传承革命传统带领群众共富的老区建设者,也有扎根田间守护粮食安全的种粮能手。生动精彩的宣讲展现了新时代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在党的领导下扎根乡土、实干兴邦的奋斗历程,凝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

  此外,论坛还宣介了2025年度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案例、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典型案例、农民教育培训经典人物、农民教育培训音视频作品,为今后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初登讲台时,我遭遇了‘水土不服’。当我发现精心准备的案例引不来共鸣,专业术语换来的只是迷茫的眼神时,我认识到,我储备的‘一桶水’若不与脚下的土地融合,便解不了学员们真正的‘渴’。”陕西省宝鸡市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豆蓓说。

  在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她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同时也深切地意识到,若不能帮学员解决实际问题,再精彩的课堂也是空中楼阁,只有真正俯下身、沉下心,教学才能如作物向阳,充满生机。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只有精准把握农民需求,教育培训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在论坛期间举办的农民教育培训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各专家学者、培训院校负责人、农民代表围绕“聚焦农民需求,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效果”这一重要课题开展研讨。

  “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需求大多数表现在提升农业生产技能、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治理能力、电商直播能力和农民个人发展与文化素养提升这几个方面。”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大理白族自治州分校校长董静光表示,“群众有所呼,我们就有所应。我们要不停地改进革新培训内容与模式,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体系,力争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广东农垦农广校坚持需求导向、质量优先、突出实效,按照工程化、项目化方式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紧扣垦区和区域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精准对接广东农垦橡胶、剑麻、生猪、甘蔗、南药等主导及新兴起的产业需求,努力探索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新范式,让培训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十五五”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时期。论坛期间,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农民教育培训要坚持为党育人,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围绕重点任务,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宣传,建立农民培训需求直达机制;创新培育方式,提升农民获得感;加强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培育基础;健全项目管理方式,提高培育针对性;强化质量监管,提升培育质效;健全培育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乡村振兴更需要人才,农业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大家要像我们当年在农广校学习那样,始终保持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热情,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也希望农广校体系不停地改进革新教育学生的方式,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徐淙祥期望着。

案例展示